書院以「培育同學承擔社會責任」為其中一項重要使命,特別鼓勵同學參與社會服務計劃。而「服務學習計劃」,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如何服務他人,並從服務中學習的意思。感謝「香港順龍仁澤基金會」及「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持,令書院同學有機會到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台南及中國內地為當地有需要人士傳遞愛與關懷。
服務學習計劃的目的為擴闊書院同學的視野,培養他們對服務本港,鄰近地區及世界各地的服務熱誠,從而逹至長遠發展個人品德的目標。另外,透過參與非本地的服務學習計劃,同學不但能幫助弱勢社群,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及異地的風土人情,更可提高他們策劃、組織及應變能力,在行程中亦能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
除參與由書院組織的活動外,書院也鼓勵同學申請「服務學習項目資助計劃」,以個人或小組名義籌辦服務活動。同學曾獲資助到尼泊爾、雲南、四川、安徽、柬埔寨、泰國等地方,完成自己構思和統籌的服務,詳情請按此。
學生分享:
黃莉娟 護理學三年級 (雲南服務學習之旅參加者)
十天的時間稍縱即逝,但所發生的點點滴滴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猶記在出發前,我對自己定下了三個期望:
第一,服務:用真誠的心去跟文山的長者和孩子們相處,認識和關心他們。
第二,學習:在香港,我們從中學就 開始討論甚麼是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甚麼是留守兒童,甚麼是空巢老人,而這次活動正正提供了寶貴的機會給我們更深入地去探討內地農村的發 展困境和機遇。
第三,體驗:體驗獨特的壯族文化和 風俗人情。我很感恩能擁有這十天的時間,讓我可以 慢慢地去實現這些期望。
還記得第一天接觸到孩子的時候,覺得他們很內斂,後來才慢慢發現他們其實內心都很熱情奔放,只是一開始不懂得表達出來。他們也是我見過最獨立懂事的一班孩子,或許這就是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成長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內地農村的孩子和在其他地方接觸的孩子一樣,都擁有著一顆純真樸素的心,但總覺得內地農村的孩子更不同的是他們從小就承擔著對未來發展的寄託,多了一份無形的責任感和包袱,而不只是單純快樂地生活著。
之後竹編、刺繡和唱山歌這些活動給了我一個深刻的壯族文化體驗。在大矣勒村,每一件用具、每一件 衣服、每一首歌都體現壯族人民的智慧,而這些文化也奠定了村民對大矣勒村歸屬感的根基。
另外,大矣勒村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人類要怎樣與大自然共存。他們的祭祀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都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就是對大自然 的敬畏和尊重。他們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巧妙地運用天然資源來生活,達致永續的發展方式,而這種 生活方式卻已經在現代城市慢慢消失。當一邊的人這 麼喜歡大自然,而另外一邊卻在破壞這一切,這也是一個挺可悲的情況。
這次的行程伴隨著很多未知因素和變動,從一開始不確定小孩是否放假,後來的天氣問題導致行程上有很多改變,到最後順利地完成所有服務,我真的很有幸能參與其中,從策劃和執行活動的過程中學習,並認識到雲南大學的朋友。
最後,希望我們每個人小小的力量能集腋成裘,為大矣勒村帶來美好的改變,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好。
成為中學生友師:同學可以透過擔當友師,輔導後輩,提升領導能力及待人接物的技巧。
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合辦的暑期生活營讓同學有機會與中學生分享從學長身上學習的知識和經驗,學以致用,與後輩互勵互勉。
學生友師的角色: